价格与“讨价”

   价格本身就是敏感的交易条件 

    通常,务实和有诚意的买家不会过多的在意价格,对于不同的商品而言,价格的重要性也不太相同,相对于成熟的非工业制成品和大众消费品以及毛坯产品,价格肯定是个很难过的关,因为市场口径小,但从业者多,如果产品走的事高精尖的路线,那么成本本身就高``还包含着产品定位和品牌文化的因素,所以终端市场流通价格和经销商的拿货价自然有很大的差异``所以企业本身要认清这一点``不要盲目的定一个和终端市场接近的价来供应批发市场

    其次,价格同样反应着质量和售后服务体系的保障``有朋友说,一分钱一分货,这句话很正确,当客户比完了所有供应商的质量以后他自己心里应该很有底,他选择向你寻价,说明他至少是信的过你的质量。现在比价无非是在找到一个合理的影响购买决策的因素,所谓,无论怎么报都有人会说高,这很好理解,物美价廉,这是消费者的基本心理,也是市场供求和各种贸易扩大或者创造效果的基点。压低进货成本对于每个买货再卖出的人而言就是利润。

    然而,价格不能代表一切,它充其量能够表示为产品的商业价值。对于成熟的经销商而言他们很明白这样一个道理,不可能为了降低进价成本来降低自己的需求标准`因为这个标准并不由他们定,它来源于终端市场`所以他们不会为了成本而自己砸自己的牌子和声誉,也不会在自己的分销市场上丢自己的脸```更多的利润来自于前沿,而不是对成本因素的本身提价。

    我们谈到价格所反映和影响的交易条件,那么我们做一些跳跃性的思考。

    通常一个国际买家,他会考虑哪些因素``如果他进口在他本国销售,那么他对本国的需求状况应该非常熟悉,而且手上应该有很好的分销渠道``我提出一个很常见的问题。

    其实,中国自己的手机和手提电脑以及各类配件都非常好,甚至国际生产商都从中国买原料和配件~~那为什么,还有这么多人还会买进口货?

    这是个信价比的问题,上面的例子告诉我们信价比并不能从成本因素上断定``消费者信仰的是一条只认“用”的路线,只要好用``我会觉得值。关键就在与价格构成和消费行为的关系

    通常情况下,还是以电子产品打比,国产的货没有经过过多的商业环节流通,所有生产装配都在本国完成,在成本上肯定是要低于进口货的``但作为一个消费者,我肯定不知道,生产和流通环节到底产生了多少附加价值``所以对于成品的卖价,我仅有一个数字概念``期它的因素我肯定考量厂家的声誉度,和各种其它的延伸商业价值。
 
    翻过来看,进口货``如果他们用我们的原料,或者购进我们的毛坯原料回国加工(耗材是最大的成本支出),然后甚至就在我国组装,那么人工,原料,和流通成本和我们的没有区别``他仅仅就是用了一个“进口货”的名字或者牌子,就可以至少比我们的价格高出20%。

    如果说,我们的卖价构成就是成本加了几个点的赚头``而进口货的报价的构成也就是在我们的基础上套了个“进口货”的牌子货名号~~然后,价格上扬在20%左右,这时候后者的信价比才更高``我宁愿多出20%,为什么?因为消费者并不从产品成本的价格构成上考虑信价比,因为我不知道,这两件东西实际是一样的,我只知道`我多花了20%,我买的是进口货,我认为它应该更值。

回过头来,我们发现一个进口商的利润来源就是出自于此``所以,作为出口供应商单跟人说,我们的质量好所以价高,或者这是我们的底价不能再降价了,一点作用都没有``这不能吸引他们的眼球,也不具备说服力,因为要比成本的话进口货怎么可能会有再让价的空间呢?这谁都知道!要说质量,这是交易的先行条件,质量都不过关,那根本没必要谈到价格环节。

    所以针对,“进口货”最普遍的卖点,我们讨价的话题应该挪到产品的信价比上去,这方面我们是很有优势的,因为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,其实信能并不一定要超越它本国的同类市场,只要做到和他们平级,我们的市场价格就可上扬20%。而这样的价格是可以被接受的,所以说经销商讨价时,抱怨他们没有利润了。那我们如何找到一个底线,如何判断到底是高还是低呢?```我想这就是个很有依据的考量方法。

    至于论信价比的途径,我们会找到很多,作为一个供应商卖点不可能只停在“质量好”这三个字上````更关键的是一个了解市场并有诚意的客户应该很明白信价比的理论````他很明白“进口货”的市场价值,这就是进口商人卖“进口货”的市场依据。

    通过这个分析,我们同样可以得到这么个结论,如果有个人一上来只报了个品名甚至连型号都说不出来,然后就问价,那他肯定没多大指望,因为价格是他的唯一考虑因素,他对市场根本就不熟,他的进口动机,最多是看到好多人都在卖这种商品的“进口货”,所以自己就想跟把风,拼个分儿。分页标题#e#


分页标题#e#
 
    (以上的分析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市场,发达国家市场,澳洲市场条件不同,不完全适用。)

    作者:nacja

    价格和购买商所在的国家也有一定的关系。

    比如:俄罗斯等国家的客户,如果他们在中国定货,一定要价位比较低的,但质量要保证的,如此就让中国的一些厂家很难做。(如果一些相对富裕的采购商会直接到欧洲购买,因为在大多数人的眼中,中国产品的质量不是很好)
    希望有些厂家不要为了一点点的单,而生产质量不好的产品,这样会使中国产品的声誉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影响。

    作者:awuhong

    质量和价格对任何国家的进口商来说都是首选,如果质量和价格相比,质量为首,价格为二,再后是服务.包括在我们眼中认为并不发达的中东国家也不例外.

    我曾经在给中东一客户报价时选用两种不同价格的同类产品(小家电):一为中等价格,另一价偏高,甚至可以用"相当高"这个词来形容.但两者在质量上相差并不太远,我个人认为功能性能方面差别不大,在工艺,外观及外盒包装上后者略胜.我原以为客人会选前者,结果其选择了后者.

    所以我觉得,中国的工厂,应该把质量放在首位,同时生产成本上得到最优化,这样出来的产品才有竞争性.而不是一味的价格第一,质量第三,片面追求一时的利润.

外贸工具

特别推荐